印度欲更名婆羅多有何目的,印度外長回應改國名,印度外長蘇杰生回應稱,印度憲法已明文指出,印度就是巴拉特,提到巴拉特等同于提到印度,巴拉特一詞的含義在憲法中寫得很清楚。印度總理莫迪所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此前一直致力推動更換國名,理由是印度這個名字是由英國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隸制的象征。

印度人力資源發(fā)展部部長普拉丹日前也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寫有巴拉特總統(tǒng)字樣的峰會邀請函圖片,配文是幾句印度國歌歌詞,并表示總統(tǒng)優(yōu)先考慮巴拉特一詞,是印度脫離殖民心態(tài)的最強聲明。
印度欲更名婆羅多有何目的
原來,英語中稱印度為India,而在印地語中則稱為Bharat。印度憲法開頭寫道,印度,即婆羅多,應是一個國家聯(lián)盟。印度不是改一個新名,而是要用回自己的民族自稱。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為寧靜偉大的,意為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它描寫了婆羅多族的兩支后裔般度和俱盧為爭奪王位而展開的斗爭。
婆羅多一詞既可指北印的婆羅多部落族,也可作為印度次大陸的別稱,具有濃厚的印度教色彩。1950年,印度憲法將婆羅多Bharat作為印度India的替代名稱。印度媒體介紹說,婆羅多,部分中文媒體音譯為巴拉特一詞源于梵語,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延伸意為尋找光明與知識的人。婆羅多也是有關典籍記載中的印度古代地理范圍、國家、王朝、部落的名字。婆羅多也被認為與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有關。 摩訶婆羅多,摩訶是大、偉大的意思,婆羅多則是指婆羅多族。摩訶婆羅多則講述的是創(chuàng)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后裔的故事。婆羅多是古印度非常著名的國王,他當了國王后,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
印度人一直將南亞次大陸這片土地稱為婆羅多。印媒指出,婆羅多實際上一直是印度國家的官方名稱之一,在印地語中印度的國家名字就是婆羅多。印度憲法開篇即寫道印度,也就是婆羅多,是一個聯(lián)邦國家。這是印度聯(lián)邦之所以建立的基本條款。在印度民間和官方語境中,婆羅多、印度斯坦等英國殖民時代之前的傳統(tǒng)名稱一直是可以使用的,并可以和印度一詞互相替換。這兩個名稱的使用,也見證了印度歷史的發(fā)展。
廣義的印度斯坦又稱伊斯蘭的印度,是指在十二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后開始廣泛使用的名稱。它與婆羅多相反,廣義的婆羅多又被理解為是印度本土宗教的印度。
文章來自:梧州信息港,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