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溝中清理出大量垃圾,故宮辟謠600年不積水,自古以來北京地區的城市和古建筑群都設計有防洪排澇系統,紫禁城也不例外。據故宮博物院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介紹,經過巡視,開放區域有一處嚴重積水,位于慈寧宮院落西側,由于雨強較大,短時間內積水達到17厘米,通過人工排水等措施,雨后積水迅速排出,8處輕度積水,最大水深6厘米,在雨后半小時內完全排出。
狄雅靜表示,針對這場降雨造成的積水,故宮博物院已經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全面檢查,啟動了最高級別的應急預案。通過對積水區域反復排查,觀察到慈寧宮西側排水能力較往年明顯下降,檢查后挖開了圍房后墻支溝和暗溝的交接點,從暗溝中清理出大量的淤泥和礦泉水瓶、塑料袋等雜物。
故宮辟謠600年不積水
大家所說的600年故宮不會積水,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故宮即使有了積水,也能迅速排干。狄雅靜介紹,實現這樣的效果,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宮良好的古排水系統,另一方面,日常清理維護工作也是防汛不可或缺的環節。日前有網絡短視頻拍攝了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暴雨時積水的畫面,質疑故宮的排水系統功能。也有人說故宮600年不積水,故宮嚴重積水是現代科技惹的禍,是真的嗎?
故宮工作人員表示,明清兩代都會在每年三月的時候,打開暗溝進行清淤,目前故宮每年春夏秋進行三次清淤,清淤的次數并不少。為什么慈寧宮還會積水,可并不是現代科技清淤不行,而是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疏通后,目前已經排水順暢。
通過對現場的分析,故宮方面初步判斷因為短時雨強過大,沖落屋面夾壟灰,與少部分觀眾丟棄的礦泉水瓶、塑料袋等雜物,甚至還有毛巾、衣物等一起沖進排水溝內,這些現代工業的產物無法像泥灰一樣被雨水沖刷,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溝的拐角處、支溝與暗溝的連接處等狹窄、不易發現和清掏的部位,一旦出現幾個點位的堵塞,往往就可能導致部分排水設施工作不暢。
在歷史文獻中經常發現,故宮整個區域出現屋面漏雨、墻垣倒塌,還有院落積水這樣的一些記載,比如光緒十一年的陰歷四月,從東華門到西華門這一帶積水數尺不等,但是積水積完了以后大家的做法都是盡快找到堵點,把它清理了,就能快速地恢復它的排水功能。
文章來自:梧州信息港,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