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上一個兔年就建議專家不要建議,建議專家不要建議,近年來,網上就出現了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呼聲,就是他們的一些觀點和建議,嚴重脫離大眾感受,不接地氣讓人反感。孟曉蘇被稱為中國房地產之父,也是原中房集團董事長,他為房地產發展鼓與呼,沒什么問題,但也要有真知灼見才是,提出的建議也該對行業有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相關資料顯示,他畢業于北京大學,是經濟學博士,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教授。就是說,他也是一位學者,發表這樣的無事實依據,赤裸裸為房地產站臺的觀點,顯得不夠嚴謹。

房地產市場有其發展規律。目前,房地產行業政策面向好,有利于提振經濟發展信心。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也表示,微光在逐步變成曙光。他也是看好行業的復蘇和發展。但不論政策如何變化,房住不炒就是主線,也是底線,這不能忘了。
原來上一個兔年就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產業,不能大起大落,這不僅關乎老百姓的房產價值,更關乎金融等方面的安全。合理發展房地產,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但是,這5萬億元的說法,頭發胡子一把抓式的觀點,對社會無益,對行業發展也沒什么好處。專家說話,既要看宏觀層面,也要著眼于政策環境和行業發展現狀,經過具體調研再得出結論比較好。
專家,顧名思義,專注于某一領域能自成一家的人,現在泛指各行各業權威人士。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至于對不對的,見仁見智。自古以來都有專家的存在,比如燧人氏是鉆木取火的專家,神農氏是農耕種植業的專家,老子,孔子是文化思想領域的專家,墨子,魯班是制造業的專家,孫武,吳起是行軍打仗的專家,歐冶子是鑄劍的專家,蘇秦,張儀是談判辯論的專家,扁鵲,華佗是治病救人的專家,畢昇是刻字印刷的專家,蔡倫是造紙的專家,等等。
這位專家的建議引來一陣嘲諷,專家最后也被禁言處罰。從疫情發生以來,專家的言論,建議和判斷屢屢被打臉,屢次突破大家的認知,公信力被極大的破壞。像網友說的,深感專家的變化比病毒的變異還快。有些建議可能還好,大家也就當做笑話看待,但涉及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建議,則必須嚴之又嚴,慎之又慎,因為專家的建言是有可能影響民眾的行為舉止,關乎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專家作為專業人員,作為專業領域的權威人員,所發表的言論應當建立在專業研究基礎之上,而不是為了個人或某些利益,或是為了嘩眾取寵。否則專家的言論不僅會讓自己信用破產,也會給我們的專家群體帶來負面性影響,導致專家公信力喪失。
可是如今,在互聯網上,專家兩個字的含金量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很多時候,專家成了磚家,專家的建議也從治病良方變成了讓人血壓飆升的催化劑。建議專家不要建議居然成了一個熱搜詞,實在是耐人尋味。
文章來自:梧州信息港,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