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北京武漢的教材上都出現過,究竟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還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不少網友堅信他們從小學的是斯人,但媒體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獲悉,這兩天,關于斯人還是是人,網友們已經吵翻了天。話題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位,當天閱讀量直逼四億。
此次爭論源自日前一位網友發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人動了。文章中這位網友稱記憶中初中時期背誦的課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變成了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一說法得到了海量網友的認可。到底是網友記憶出現了偏差,還是教材真的變了?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曼德拉效應,用來描述人們的記憶與實際的記錄不一致的現象。從傳播角度看,個體的錯誤在傳播中互相影響,最終便集合成了大眾的謬誤。此外,還有社會文化的影響。調查后發現,至少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中,都曾出現過斯人的版本。
其實,斯和是這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兩個字的用法和意思本來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發生混用。在檢索資料后發現,真有網友曬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一位北京的網友翻閱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時的語文課本,發現里面赫然寫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有網友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樣。此外,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85頁的引用中也出現了斯人也版本。換句話說,起碼在一些網友的記憶中,他們學到的的確是斯人也。
而在更多網友的記憶中,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文出現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一篇題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課文中,選自孟子告子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某些事情上,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可能比老師上課教的大得多,有網友表示,自己對這句話最深的印象來源并不是課本,而是古早的電視劇之中,當時演員的臺詞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網友認為,群體性錯誤記憶的出現和心理暗示有關。因為人傾向于相信別人所說的是正確的。一旦有錯誤信息出現,很可能誤導了既有記憶的真實性。
搜索引擎中輸入天將兩個字時,自動排列在第一位的結果也是斯人的版本。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她的說法挺有意思,我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于學術領域的研討。一個熱搜,能讓大家更關心孟子的文本,從而愈發走近中國傳統文化,這才是爭論的價值所在。
文章來自:梧州信息港,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