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是誰提出的?男主又狠又糙又欲的寵文,白馬非馬被收錄在公孫龍子白馬論中。公孫龍首先建立了白馬非馬這個命題,主要的理由是,馬是用來描述外形,而白是用來描述顏色,顏色與形狀屬于不同范疇,所以白馬不能說是馬。白馬是由顏色白色與外形馬,兩種特征結合而成。如果不具備顏色白色這個特征,單單只有外形馬就不能說是白馬。

白馬非馬是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一個邏輯問題。公孫龍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
白馬非馬是誰提出的?
你肯定要說為什么爭論這么無聊的問題,其實是由于當時的形勢所迫,相傳趙國流行起了烈性的馬匹傳染病,秦國為了防止傳染,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禁止馬匹入內,但是正好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了此地。
相傳我國歷史上有個公孫龍,有一天,他牽著一匹馬要過關口。根據當時國家的規定,馬是不允許帶出關的,于是,守關的人對他說先生,你人可以出關,但按規定馬不能出關,請你把這匹馬留下。公孫龍說我牽的是白馬,而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規定只說馬不準出關,但并沒有說白馬不準出關呀!經過一番舌戰,公孫龍還是牽著馬出關去了。
徹底擺脫理性認識,只注重定義的邏輯性剖析,具備十分深厚的唯物主義特點。但在形式邏輯上,他的奉獻是需要關注的。公孫龍的離堅白理論是以對堅百石的剖析考慮的。公孫龍離堅白理論的狡辯特性,在他的白馬非馬的出題中體現更為顯著。白馬非馬是古時候哲學史上的知名出題,依據是馬指所有的馬,是全體,而白馬只是馬中的一個部分。即馬與白馬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同說甲是人是對的,但說人是甲就錯了。實際上他這里割裂了馬與白馬的共性,過分夸大個性,把有個性差異的事物的部分與整體對立起來,而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
這個故事也像白馬非馬一樣,犯了錯誤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割裂了白石頭和白色堅硬石頭之間的包含關系,才會產生類似的詭辯。這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在生活中不能只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割裂的看待事物之間的聯系,要全面的看問題。
文章來自:梧州信息港,載請注明出處!